查看原文
其他

传统语文教育集中识字的现代意蕴

冯文举 道中书院 2022-05-22

摘要:现代语文教育识字教学的主要办法是分散识字,它是20世纪初期移植西方识字的办法,传统的集中识字遭到了简单的否定,有关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严肃对待。本文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、大致做法和基本特点,着重从汉字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入手,从儿童生理、心理特点入手,分析了集中识字法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,展示其蕴含的丰富识字教学思想。

集中识字是古人识字教学经验的重要总结,数千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,正是由于它适合汉字汉语的特点,才有旺盛的生命力。探讨传统识字教学的理论根据,抉发其现代意蕴,汲取其有益经验,将极大地促进现代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科学地发展,有利于从根本上打牢学生学习语文的根基,更有利于有效地传承中华文化。


一、传统语文教育中的集中识字
在中国古代,识字教育是启蒙教育的起点,是读写训练、作文训练的基础,是蒙学初始阶段教育内容的重点。古人致力于此,经验颇丰。集中识字就是传统识字教育的办法。
(一)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
(二)集中识字的基本特点
1.在编排形式上,使用韵语和对偶,便于儿童诵读、记忆
2.在识字教学思想上
(1)识读分流,“先识字,后读书”
(2)初级教学识字量科学适当,单字二千左右,且多为常用字
(3)识写分开,不同步、不同路
(4)少讲多认多背,多认是为了及早阅读,向阅读教学过渡
(5)识字的同时注重知识教育、品德培养、文化启蒙,注重和日常生活联系,教材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
(6)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,教材浅显上口、形象有趣
3.在稳定性上,由社会知名人士或著名教育家、学问家亲自编撰识字教材,教材质高、权威,有广泛的社会影响


二、从现代观点审视传统语文教育集中识字的理据和优越性
(一)汉字是既能表音,又能表意的意音文字
(二)汉字的表意性体现出与生俱来的人文性
(三)集中识字的必要性
1.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,在阅读之前,必须先识一批字
2.及早识字是儿童心理学和书面语学习规律的共同要求
(四)汉字汉语自身的特点,给集中识字提供了可能
1.汉字常用字集中
2.汉字构词能力强
(五)汉字易识难写
(六)汉字汉语具有平仄押韵、对偶的特点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是非常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的。
综上所述,传统语文教育集中识字的办法,非常符合汉字汉语的特点,现代识字教学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,从中汲取营养,更好地促进当代识字教学的发展。
主要参考文献:刘占泉《汉语文教材概论》;张志公《传统语文教育初探》。
(论文详细内容可见 道中书院新浪博客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daozhongshuyuan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近来读经界有重视蒙学或小学的讨论,某先前亦有专文论述,今发出分享,这里也求教方家指正。
有朋友说,现在读经圈已经分裂为老实大量派和传统派。从现象上大体来论,也算是,只要不是对立,也不是坏事。
我2010年之前也是传统派,下过工夫做过将近两年的理论学习,一年的实践。http://fengwenju.blog.sohu.com/ 个人博客可见。2011年在三人行家塾担任读经老师期间,阅读了大量先生文章之后,才开始转向老实大量,而真正坚定不疑、确乎不拔是最近带过牟学班之后。转变并不是因为之前的实践效果有限,也不是对之前传统派主张的否定,是老实大量自有其深意,这是我读过牟先生著作之后最深切的体会。
读经教育的实践方法是多元的,方法没有对错,只有高低之别。谁高谁低,随人见识,不必是己非人。具体到一种方法,落实时又因人而异,我认为实践者的信心和热诚(特别是老师)非常重要,只要认定自己的方法是好的,信心足了、诚意到了,就会动人,认真做,哪一种方法都会有很好的效果,这是我近年的观察和体会。即使我办儿童读经落实老实大量,也不会完全无视传统派的合理主张;但主张传统的,或许心中有大方向,但不时时点醒,听到的人会没有方向感,这样就很糟糕。再说,无论哪派,读经教育都是小众,有辩论、争论是可以的,但心中要有互相尊重之意,一定要注意影响,别误了那些初入读经门墙人的方向感。
下面是两篇旧文,可以相互发明。(2015.3.13 冯文举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不愆不忘,率由旧章
上文是我09年的毕业论文。当时写作选题的原则是“大处着眼,小处入手”。讲识字教育,最好还是立足于语言学,从语言学入手,而语言学又有文科中的数学之誉,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,是可靠的,我想达到“此文一出,众说皆息”的目的。此文主要针对的是体制,用体制的办法会更有说服力。有些读经人虽反对体制,但未必非常熟悉体制,大概体制人是不大注意倾听这种反对意见的。
所谓“大处着眼”,是我一直认为,只有“通”“博”,才能产生“思想”。体制内许多“专家”,多是钻到牛角尖里,一辈子未必能跳得出他的思维定势和学术视野,他未必有“思想”、“识见”,对于一些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,也未必能看得很清楚。如我此篇文章,一般的语言学家、语文教育家未必知我。
近百年来,汉字识字教育,花样繁多,但从识字教育思想上看,基本上都属于“分散识字”的格局,这不同于我们的传统——“集中识字”。而“分散识字”是西方拼音文字的识字办法。也就是说,中国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起步阶段,“源头”“根本”处就已经偏离了传统,盲目、不加分析地学习西方。如果西方对,我也赞成,如果不对呢?什么叫不对,看教学效果,汉字三千常用字,古人一两年即解决,而现在的小学,要花四五年,识字拖住了阅读的后腿,错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,浪费惊人啊!而文言基础的薄弱,就注定他不可能深入了解先贤的智慧,“继承传统”,从何谈起呢?体制内小学识字教育、语文教育是违背人性的,它在障碍我们的孩子啊!小学语文教师是可悲可怜的,她们非常努力、非常认真地用学歌剧的办法学京剧,鲜有反省觉悟的……
过去的两年,大学好友多次向我索要这篇文章(我写作时酝酿了大半年,下笔动手实实在在地用了两个月时间,我也常以此文自负,他们都是知道的),我也多次婉拒。上月訇哥再要,本月英雄要,我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,就发给了他们,尽管我也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,我也想发表以备评职称之需,但当我进一步了解王财贵读经教育理念后,我不得不承认,它比我高明、有效(王财贵先生关于识字的“煮汤丸理论”也是属于“集中识字”,只是他主张直接从《论语》开始,老师不要刻意教孩子识字)。试想,半年之内,同样是识字量过关,但“三百千”的含金量是远远不如《论语》的。刚学经典,或没识字的孩子,他是没有成人所谓的“难易之分”的。小孩子的“难易之分”是,他学完《论语》,再学“三百千”是很容易的,甚至不必学,大能力可以包含小能力,这叫“开飞机”!而学完“三百千”,再学《论语》,他会觉得有难度的,这叫“爬楼梯”。
我说,大量读经、及早读经的孩子半年就能过识字关,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(按,见下文)。所以,我尊重真理,我虚心、不逞私智,既然我的文章价值不那么大了,给他们也无妨(按:后来得知,此文2011年获得濮阳市教育局论文一等奖)。当然,我写论文的目的,是希望它能解决实际问题。虽说它价值没那么大,但不是完全没有,换句话说,如果大家大家不能接受读经,退而求其次,如能接受我这一套,也算差强人意,毕竟“三百千”的含金量还是高于小学语文十二册课本的。再退而求其次,大概大多数人认为读读“三百千”对于学好小学语文是有帮助的,这样也是可以的。你读《论语》,我很欢喜,你读“三百千”或“唐诗”,我也支持,读总比不读强嘛!如果他们能发表出去,有更多的人看,其中有一些人能真诚、虚心地反省,有什么不好呢?这也是我终于发出来的重要的原因。(2011-05-22初稿,略有修订)
来源:http://fengwenju.blog.sohu.com/173519605.html


眼见为实的教育
这学期,我在读经学堂(按:北京得谦学堂)带孩子读《论语》,班上总共11个孩子,都是新入私塾的孩子,年龄在6—11岁之间,按说都应该在体制内小学就读的。我充分敬佩这些家长,虽然现在国学、读经的风气已经形成,但敢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私塾,其勇气、见识是可敬可叹的。如果我是家长,半年前的我,还是有些犹豫,但现在,丝毫不会。读经,不光是靠理论就能说服家长,更是靠教学实践与成果,这也是读经最好的宣传。
这些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,有一半能通背《论语》,其他的也能熟读,因为不要求理解,又用带节奏的诵读法,孩子们现在都很喜欢读,当然刚开始读时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。读经有很多好处,几乎都是现行体制教育所不具备的。就我的观察,最大的变化就是识字量。班上最小的奇奇、小文,六岁左右,之前的识字量不到一百,刚开始读经时,指读就很困难,但现在,他俩的识字量至少也有二千,而古人达到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一年,现行体制至少需要三四年。六七岁的孩子,本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,识字量的增加,就等于开了智慧,喜欢阅读是自然而然的。前天,我给他俩手指《孟子》,没想到,他们竟然读得大致不差,而且津津有味,实在令我惊讶。虽然经典的义理,孩子们还无法理解,但在生活、学习中不经意的出口成章,足以使老师、家长感到惊奇以及读经的快乐。读经对孩子的专注力、记忆力也有很大的提升,还有德行。用高度智慧的经典开启聪明智慧、涵养性情,将来数理化的学习也不是大问题。
至于外界质疑的,读经会不会让孩子变傻,扼杀孩子的想象力、创造力和天性?做私塾的都会感觉可笑。隔行如隔山,亲身去走一走、看一看,眼见为实。我亲眼所见,一些参加“论语一百”夏令营的体制内老师,由刚开始对读经的疑虑重重到后来的坚信不疑、实践担当,还不能说明问题吗?当然,目前私塾、读经的探索还处在发展的阶段,良莠不齐是现实,选择什么样的私塾一定要谨慎。总之,读不读经是方向的问题,至于怎么读,只是方法的问题。(2011-01-14初稿,略有修订)
来源: http://fengwenju.blog.sohu.com/165950004.html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